在我入行的时候,领导让我从消费品开始研究,因为消费品看得见、摸得着,其产品更容易被认知,产品力也更容易分析。
那个时候我看到了少关于产品力的描述,特别是赤水河畔的酱香酒公司,研报上对其产品力的描述让当时的我非常心动。某券商首席还在培训中说“老酒迷喝了 就不回去了”,如果不是当时囊中羞涩,定要买上一瓶尝尝。
而后,我在更多地方看到了关于产品力的描述,比如很多文章中会说某某商品的产品力强,这个时候通常是指其质量好,有时候还会指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强;有些研报中在谈到产品力的时候,会将其与市场竞争力挂钩,也就是产品力强就能打败对手,收获更高的份额……
关于产品力的描述都这么丰富了,其分析方法更是多种多样。比如看谁的工艺更复杂、生产的量更少,或者跟竞品对比性能以证明产品力更加优秀……
看得多了以后,不免生出一些疑问:产品力到底是什么,它应该如何去分析呢?
回到原点,我们想分析产品力,无非是想知道消费者为什么要买某个产品。既然如此,那直接从消费者决策行为出发,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
一、性价比和品牌
在日常生活中,通常能看到两类人:
一类注重性价比。要么同等价格下产品质量或性能更好,要么在同等产品质量或性能下,价格更低,比如我自己就是这类人。在给家里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,一定会打开各种购物 App 货比三家,然后选出其中价格最便宜的下单。
二类注重品牌。不太在意价格本身,甚至有时候觉得越贵越好,但是一定是要品牌货。比如我爸在给我买衣服的时候,会优先看耐克、阿迪达斯等品牌,觉得这些穿出去才精神。
基于这个分类,我们可以发现性价比和品牌是消费者决策时特别关注的,它们才是分析产品力的正确方向。
先看性价比,在谈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小米。因为小米大多数产品都走的是性价比路线,子品牌红米更是“极致性价比”的代表,可以说把“性价比”玩出花来了。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主要出自两个方面:在性能方面堆料做水桶机,账面性能很强,在关键的跑分上不弱于友商;在价格方面属于同配置下较低的档位——将较强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结合,就是性价比了。但这里有个问题,作为堆料的水桶机,小米手机中许多关键零部件都不是自产的:比如 SOC(手机的处理器) 是用高通或联发科的,比如屏幕是用三星或华星光电的,比如摄像传感器是索尼或三星的,小米主要做了集成、系统和成本控制。我们拿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、拍照片、做社交、看视频、玩游戏等,在这些普遍适用的领域里“性能”,是我们购买手机的基础,毕竟如果一个手机不能打电话发微信,那谁会去买呢?也就是说,使用价值是性价比的基础。进一步看,在我们拍照、看视频、打游戏的时候,小米手机提供的“性能”其实是这些供应商产品的性能。我们在更新小米手机时,所获得的性能提升也是通过这些供应商的产品升级实现的,因此使用价值的提升主要靠科技的进步,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。再来看品牌,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的各种标识和 Logo 有很多,但是真正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品牌却比较少。比如在买牛奶的时候,你真的会在意它的品牌是伊利还是蒙牛么?但是在买车的决策上,特别是 20 万以上价格的车时,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真考虑品牌够不够强。生活中很多朋友情愿多花几万买主流合资车,也不愿意买配置更强的自主品牌产品,就是因为在人们心中,合资品牌更有面子。在众多合资品牌中,德国品牌常常处于鄙视链的顶端,特别是 BBA(奔驰、宝马、奥迪)被称为是豪华车的代表,其中部分型号更是经济实力乃至身份的象征,这个光环也晕染了其低端车型:一辆入门款宝马和一辆高配的本田可能价格差不多,但是开出去后人们大都会高看宝马车主一眼。这些年来很多国产车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打造高端品牌,这些车企大都会设立一个新品牌并发布性能更优秀的产品,以此慢慢向更高的价格带攀登;部分车企则另辟蹊径,既然社会共识会给予德国品牌更多的光环,那么直接买一个德国品牌回来不就水到渠成么?于是,福田花了 500 万欧元从德国买回了沉寂半个世纪的宝沃品牌,并复刻老款大众的途观车型,组合出了一款充满“德味”的中国车。宝沃在广告中不断宣传其德国血统,还打出了 BBBA(奔驰、宝马、宝沃、奥迪)“德系四兄弟”的名号,在一开始也确实影响了不少人,也成功把产品卖出了高价。但是宝沃的技术较其他“三兄弟”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,其复刻的大众途观本身也是一辆性能比较差的车,经过不那么完美的复刻,其产品质量可想而知。不那么好的产品质量配上“假的德国品牌”,让消费者难以接受,最终宝沃品牌也就折戟沉沙,被福田卖给了神州。宝沃品牌在中国的复苏与沉寂,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商业实验。在一开始被其广告宣传所影响的消费者,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宝沃,主要是因为“德国品牌”比国产品牌更有面子,而面子是一种心理上的附加值,是一种自己获得社会尊重的感觉,这种满足感让人们愿意去尝试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。而后来其较差的产品质量让消费者望而却步,各路媒体对宝沃品牌的澄清让其品牌附加值也不复存在,最终这个品牌也就难以在竞争中存续了。可以发现,品牌的关键点是附加值和使用价值,二者缺一不可。把性价比和品牌进行拆分后,我们可以发现一共有附加值、使用价值和价格三个关键点,把这三个点结合,就构成了一项强大的分析工具——产品力三角形。附加值通俗来说就是内心的满足感,我们一般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进行分析,在前面例子中合资品牌或豪华品牌带来的附加值,就是一种被尊重或者是自我实现的需求。使用价值是产品力三角形的基础,它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,技术是驱动使用价值前进的动力,就如前面例子中小米性能的提升主要靠供应商技术的进步。价格就是产品的价格,其上限取决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,而下限当然是越低越好。前面谈到的性价比和品牌分别对应着三角形的两条边:价格与使用价值的组合,以及附加值和使用价值的组合。那有没有附加值和价格的组合呢?当然有,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称之为智商税,比如许多电视广告中的保健品,其产品并没有其宣传的功效,只是借助人们想要变得更健康的心理来卖高价,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的朋友会更有能力辨别这些智商税产品。这类产品非常稀少,但是也确实存在,比如著名的 Costco 好市多。好市多是一家会员制仓储式超市,其产品的毛利率大都在 14% 以下,远低于沃尔玛等竞争对手,主要通过卖会员赚钱。最低的毛利率带来了最低的商品价格,带来价格上的优势。好市多的主要客户是美国的中产阶层,在长期服务这个群体的过程中,好市多非常了解这些客户,能为他们挑选出符合其品质需求的产品,并通过严格把控供应商带来使用价值上的满足。好市多在几十年间不断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,这些产品和服务也得到了美国中产阶层的认可,他们给予好市多以信任,获得了安全感和信赖感的附加值。与好市多类似,望岳也将把三条边拉满作为目标:以低廉的价格带给客户超越指数的回报,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沟通和陪伴,给用户带来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。作为消费者,我的选择是规避智商税,采用性价比和品牌提升生产品质、降低生活成本,并不断寻找三条边拉满的产品(企业)。
除了消费者的视角,我们还可以从创业者的视角分析产品的策略。最典型的就是性价比组合和品牌组合。性价比组合通常导向大众产品,它更容易导入市场,但是竞争也更为激烈,需要薄利多销。典型代表就是开小饭馆,对于一家饭馆来说,如果没有技术优势(食物明显好吃),那么就只有靠价格优势(便宜)来打动客户了,否则只能获得平均的劳动回报。高品质组合出的通常是小众产品,产品受众比较少,在初期可能更加艰难,但此时更要把产品的使用价值做好,并把产品的附加值拉满,让用户满意。比如开一家手冲咖啡店,需要用优秀的产品和情感的连接积累用户。当你不断服务某个用户群体,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融入这个群体的生活时,你就可能打造出了一个小众品牌,一个能通过社会网络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品牌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是一款产品,用产品力三角形分析自身的竞争力,在求职、求偶中都可以应用。比如自身的工资是价格,工作能力就是使用价值,看这两条边是否与自己希望的职位匹配。前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互联网公司大龄程序员的困境,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程序员性价比比较低。程序员行业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,大龄程序员在技术(使用价值)上难以形成对年轻程序员的碾压,但是在薪资(价格)上却远高于年轻的程序员,最终的结果就是“35 岁魔咒”。要突破这个魔咒,要么降低自身的薪资,要么需要在工作能力(如管理能力)上实现突破。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降薪是难以接受的,那么就只能在工作能力上不断突破。受技术迭代的影响,在技术一途的积累可能被技术的进步摧毁,因此扩展自身能力就是更好的选择,包括对业务、商业事实的分析能力等等,以实现性价比的提升。
最后做一下总结。产品力其实就是消费者在决策时关注的重点,产品力三角形是一个分析产品非常好用的工具,推荐大家使用。一个彩蛋:十一期间参加求真者线下交流,晚上吃饭时有朋友带来两瓶高端酱香酒助兴,被种草的我当然要尝试一下,还学习老手用手掌去温酒以提升口感,然后一杯过后我只觉得券商首席诚不我欺:老酒迷的喜爱,我这个新酒迷不懂啊!重要声明:本文不构成公众号主体“南京望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”的广告、销售要约等宣传推介资料,或交易任何证券、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。